


發布日期
新聞
- 2015-06-22
環旭A股漲6倍 日月光名利雙收 【附啟善-石浩吉副總經理之評論文】
環旭A股漲6倍 日月光名利雙收
工商時報
記者涂志豪/台北報導
陸股自去年底開始一路大漲,封測大廠日月光轉投資的EMS廠環旭電子在上海A股掛牌,去年底迄今,日月光、環旭自資本市場籌資超過新台幣200億元,除了做為資本支出擴大產能,承接蘋果系統級封裝(SiP)訂單,日月光也能以資本公積配發股利。
環旭也因為在上海A股掛牌,被大陸官方視為擁有準國民待遇的企業,日月光集團可以直接爭取大陸官方籌組的半導體大基金補貼,將「紅色供應鏈」由阻力化為助力,未來若要進行合併收購將更具優勢。
日月光是少數持有A股掛牌公司的台灣上市公司,子公司環旭自2012年2月在上海A股上市以來,至今股價大漲超過6倍,市值高達人民幣512億元(約新台幣2,561億元)。以日月光目前持有環旭約77.2%股權來看,潛在投資利益達1,758億元,潛在貢獻達每股22.29元。
但對日月光來說,環旭的價值不是單單只是財報上的高獲利數字而已。由於中國股市大漲,環旭股價衝高,去年11月在上海A股進行現金增資,籌得約新台幣103億元資金,用來建置SiP生產線並順利爭取到蘋果訂單。而日月光也因處分環旭持股,今年4月籌得約新台幣100億元資金,這筆錢在不必擴增股本情況下,就擁有資本支出的資金來源,還可在明年以資本公積發放股利給股東。
隨著大陸官方扶植當地半導體生產鏈,環旭在上海A股掛牌的優勢,等同於擁有準國民待遇,可直接爭取到大陸政府給予的財稅補助,與大陸官方成立的半導體大基金共同合作,這是連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大廠都沒有的優勢。未來不論是與大基金一起投資,或是接受大基金的投資,都能進一步提升日月光及環旭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附加價值。
啟善亞洲資本的評論:
日月光面對紅色供應鏈競爭的因應策略確實獨到(詳見我不久前發表的一篇半導體產業分析文章:「兩岸電子產業與半導體產業之競合與機會」),然而這個台灣下市後到A股重新掛牌的指標性案例,其實帶有十分重大的意涵,不但直白地描述出兩岸的趨勢與此消彼漲,也血淋淋地點出了台灣資本市場的危機。幾個角度分析如下:
(1) 台灣封測大廠日月光集團的子公司環旭電子,前身是曾經在台灣掛牌的EMS大廠環隆電氣(2350 TW),環隆電氣2010年從台灣下市時的本益比僅10倍左右(市值約200多億台幣),雖然在台灣下市後可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歷經至少兩次重大的架構重組(主要是為了避開產品競業等問題),才順利地以環旭電子的名稱轉戰A掛重新掛牌,但看看5年後的今天,環旭電子享受著至少50-80倍本益比以及將近2,500億台幣的市值,是的,一個更換資本市場的行為竟可以讓本益比與市值成長將近10倍。而且,日月光的環旭並非單一個案,曾經在台灣掛牌的ERP龍頭大廠鼎新電腦,2007年在台灣下市時的本益比不到20倍(市值約60多億台幣),如今以鼎捷軟件的名義在A股掛牌交易的本益比超過200倍,市值也超過1,000億台幣,已和當時在台灣掛牌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像這樣在台灣下市後跑去A股重新掛牌的案例,會只是特例嗎?
(2) 近日,台灣電池大廠新普的董事長宋福祥也公開抱怨台灣資本市場的困境,並直接表明目前在台灣只有近15倍本益比的新普若改至A股掛牌,本益比至少50倍以上,這其實不是玩笑話,誰知道還有多少台商已經看著對岸資本市場而蠢蠢欲動。近期台灣的IT服務龍頭精誠資訊(6214 TW)就是靠著轉投資四方精創在A股掛牌而有機會認列可觀的潛在獲利,台灣的石英元件龍頭晶技(3042 TW)股價也因轉投資惠倫晶體以類似的模式沾了光。這些案例似乎只會越來越多,簡要整理如下,很明顯地,這些A股掛牌主體的本益比幾乎都要比台灣母公司的本益比要高出一大截。
股票代號 |
公司名稱 |
轉投資代號 |
轉投資公司 |
台灣本益比 |
A股本益比 |
2316 |
楠梓電 |
002463.SZ |
滬電股份 |
15.74倍 |
- |
2823 |
中壽 |
擬赴新三板掛牌 |
建信人壽 |
11.42倍 |
- |
6214 |
精誠 |
300468.SZ |
四方精創 |
27.02倍 |
144.80倍 |
2311 |
日月光 |
601231.SH |
環旭電子 |
12.74倍 |
65.69倍 |
3042 |
晶技 |
300460.SZ |
惠倫晶體 |
12.63倍 |
123.2倍 |
3019 |
亞光 |
擬赴陸掛牌 |
亞光菲律賓廠 |
- |
- |
9934 |
成霖 |
002047.SZ |
寶鷹股份 |
22.33倍 |
83.92倍 |
2430 |
燦坤 |
200512.SZ |
閩燦坤B |
57.98倍 |
43.51倍 |
8936 |
國統 |
002205.SZ |
國統股份 |
12.80倍 |
62.95倍 |
4729 |
熒茂 |
300256.SZ |
星星科技 |
- |
125.6倍 |
資料來源: 各大財經/股市網站; 啟善亞洲資本Joy Yao整理; 2015年6月;
(3) 如果這些都只是短暫的資本市場投機現象,那我們可能可以輕鬆看待,然而,如果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改變? 甚直是一個維持3-5年以上的現象? 那麼即有可能對於產業本身造成實質而巨大的影響。試想,掛牌公司若長期享受著優異的估值,就有利於籌資、併購,進而跳躍式的成長,也將吸引更多的境外企業前往掛牌,然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事實上,這件事正在發生,除了上述台商之外,數十家在美國等境外掛牌的陸資企業正考慮下市回到A股掛牌,有的甚至已經開始進行,例如奇虎360、盛大游戲、完美世界、深圳邁瑞等。另外,也別忘了中國資本市場包含香港的市值已高達15兆美金僅次於美國,交易量則已登上全球第一,資本市場總市值超越美國也必定是中國的長期核心戰略。
回頭看台灣,台商近年來面對著紅色供應鏈的衝擊(而且他們手上滿滿資本市場的銀彈),然後證所稅、富人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兩稅合一扣抵減半、不歡迎泛陸資企業來台掛牌等政策在這幾年似乎也直接衝擊了台股原本自豪的本益比和周轉率,台灣的產業與資本市場可說同時邁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如今,誰還記得台灣資本市場的交易量與總市值都曾超過中國與香港呢?誰還記得台灣資本市場曾經大喊要國際化並想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然而,解鈴還須繫鈴人,也誠心盼望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轉機。
評論作者: 石浩吉Rocky Shih,現任香港商啟善亞洲資本副總經理